辽宁瑞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欢迎您!

服务热线:400-679-8880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信息 > 详细内容
新闻公告 新闻中心

技术无界?“碳”索未来——2025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侧记

2025-08-09

七月的北京,成为全球建材行业目光的焦点。7月23日,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办,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老挝、巴西、墨西哥等国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在“凝聚全球智慧共促低碳转型”的主题下,展开了一场关乎行业未来的深度对话。建材行业为人类社会发展构筑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应对,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本次论坛正彰显了其必要性——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下,通过经验分享与务实合作,为构建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共识/合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2021年首次主办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以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就抱着互信、共赢、协同、分享的初衷,希望打造一个集国内外之力共同交流碳减排、碳中和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平台,全力推进建材行业碳减排工作,为国家总体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论坛伊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的致辞掷地有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绿色低碳转型的潮流不可逆转,中国建筑材料行业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也绝不会改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邹刺勇继而强调,工发组织将持续支持水泥行业脱碳行动,深化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全球水泥与混凝土协会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古洛特的发言更是引起全场共鸣:“合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能独自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实现碳中和,必须依靠跨国界、跨部门、跨领域的通力合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王铁则带来了具体的政策指引,明确了水泥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后的工作要求。这些铿锵之声,为整场论坛定下了“携手共进”的基调。近些年来,我国建材行业深入践行“宜业尚品、造福人类”发展目标,不断探索碳减排的路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既是成效之一,也是未来工作重点。除举办碳减排国际论坛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与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企业、科研机构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全球科研前沿、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领导人峰会”和“亚洲水泥技术论坛”,全面介绍中国建筑材料行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具体路径和阶段性成果;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共同举办“促进建材绿色低碳发展:城市-行业对话会”,助力城市清洁建造与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合作共赢;举办中美建材行业CCUS技术合作交流会、中德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技术交流会,推进重点领域的合作……“以上活动有效促进了中国建筑材料行业与国际同行间在碳减排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宽思路,丰富实践经验。”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国庆表示,我国殷切期望与国际同行不断深化在碳减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新路径、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新成就,推动碳减排取得新突破,共创美好未来。

而这也是国际同行的共识。2021年10月,全球水泥与混凝土协会(GCCA)代表40家领先的水泥和混凝土制造商共同承诺,到2030年减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实现净零混凝土。这一净零目标能否实现?托马斯·古洛特在论坛上回应,这是有可行性的,不同国家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碳减排工作。建材行业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更多的合作,找到更适合的碳减排技术,探索更多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途径。
共享/聚焦前沿的技术干货
“非常专业,论坛上分享的都是技术干货。”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总院院长彭学平在接受《中国建材》杂志采访时如此评价本次论坛。“各国的路线图理念是相似的,但具体做法略有不同,因为各国使用的原材料和替代燃料有所不同。”德国水泥协会会长、欧洲水泥研究院董事总经理马丁·施耐德表示,正因为有相同的理念,参加本次论坛参与讨论碳减排技术,非常有意义。为此,他展示了欧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不同碳捕集技术路线以及其成本。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以及加拿大创新、科学与经济发展部的嘉宾通过不同方式阐述了各自所在国家的建筑绿色化政策动向和低碳材料发展路径。头部企业和高校研究团队的分享也毫不吝啬。圣戈班化学建材北亚区董事总经理西蒙·弗尔诺,日本AGC株式会社执行董事、AGC集团中国总代表汤山空树,安徽海螺集团数字化板块负责人许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其俊,西卡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卢伟强等嘉宾均带来各自所属企业和研究领域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和实践经验。

邹刺勇认为,“碳补集、人工智能、数字化、低排放氢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在建材行业脱碳中发挥核心作用。”从率先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到大力发展推动产业效率提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国在快速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方面所展现的成就已在全球舞台上有目共睹。海螺集团近年来以“六零” 工厂建设为核心,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今年4月更是发布建材行业首个水泥云边协同大模型——海螺云工大模型。在许越介绍海螺借助AI大模型实现碳减排的实践时,其展示的创新方案吸引了台下中外代表,众人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留存。“中国始终站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投资更加绿色的未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推动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的领导力令人钦佩。尤其是‘六零’工厂的提出,正推动着国内产业的深度转型,并为全球清洁技术发展作出贡献。”参会的国外嘉宾认为,中国建筑材料行业在技术进步与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不仅巩固了其领先地位,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迪,激励行业共同迈向更加可持续、低碳的未来。

对话/呼唤CCUS实现跨行业协同
作为实现深度脱碳乃至碳中和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为论坛的焦点议题。来自全球水泥与混凝土协会、海德堡材料、中国建材装备集团、西麦斯、金隅集团、蒂森克虏伯伯利休斯、中国建材总院、Leilac、汇丰银行等机构的重量级专家,分享了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CCUS项目最新进展、突破性成果以及新兴融资解决方案。“盈利非常关键。”一位行业专家在演讲中坦言,深度脱碳成本高,过程非常不易,相关企业应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方案,通过融资方法降低风险,采取多渠道投资方案,提升行业意识和公众接受程度。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被德国海德堡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水泥能力中心项目总监安东尼奥·克劳西称为水泥行业“最具雄心的”脱碳路线图。在此次论坛上,他分享了海德堡材料的多种碳捕集技术后,也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提升工艺,开发新技术,提高效率。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下,海德堡拥有多个合作伙伴,不同技术之间会形成协力。今年的建材行业碳减排国际论坛是第三届。本届论坛更加聚焦行业热点话题,不仅是一次国内外建材同行的交流大会,更是一次跨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对话。在首次开辟的专题讨论环节,就有这样一场火花四溅的深度交流。在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区经理杨晓亮的主持下,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华新水泥、华润建材科技、中石化工程、宝武钢铁研究院及壳牌CCS业务的专家们,直面CCUS技术商业化推广的痛点——高昂成本、政策配套、跨行业协同、商业模式等,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破解之道与合作新机。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商业化CCUS项目约740个,真正运行的有70个,这70个项目能给全球带来差不多700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具体到水泥行业,全球的CCUS商业化项目约60个,其中只有四五个项目处于运行或建设中。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原首席专家张建介绍,中石化自2000年就开始布局研究二氧化碳驱油,通过20多年的研究,实现了碳源捕集和封存、驱油的技术突破后,补全了中间的管道环节,实现了CCUS全流程贯通。其中一个百万吨项目于三年前投产,目前已实现盈利。在钢铁行业,宝武钢铁已建立3套碳捕集装置,总捕集能力超过200万吨/年,并尝试利用二氧化碳养殖微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钢铁行业也属于难减排行业,点多源广浓度低,杂质含量高,碳捕集成本更高。CCUS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就像在沙漠里修自来水管一样,技术不是问题,怎样让它流动起来很重要。”宝武钢铁中央研究院高级主任研究员刘道清认为,跨行业合作、技术共享是CCUS领域最应该推动的事。在壳牌CCS业务中国区总经理朱长龙看来,推进CCUS项目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企业间的广泛合作,尤其是跨行业的合作,因为针对单一碳源建设单独的项目会限制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长期、可靠的政策支持,希望政府能在CCUS产业链项目上建立更加清晰透明简化的审批流程,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三是希望能够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政府部门通过公共采购低碳产品进行引导,使碳效也成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时的标准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彭雪婷表示,CCUS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希望国内企业能吸收国际经验,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CCUS等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未来会推出更多政策促进行业发展,但前提是产业界要呈现新的技术路线、新的应用场景探索和集群化发展。
行动/联合倡议开启新征程
“建筑材料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空间,更在于其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深远影响。”论坛尾声,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驻会副会长刘建华代表大会庄重宣读了《全球建筑材料行业碳减排联合行动倡议》。倡议呼吁将“全生命周期低碳”理念深植行业血脉,将低碳转型内化为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建材行业的智慧与力量,携手创造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

这份凝聚共识的倡议书,向全球同行发出最强号召:以创新驱动绿色变革,以协同构建低碳生态,以合作推动低碳发展!论坛落幕,暮色已沉,但交流的热情未减。走廊和餐厅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代表仍三五成群,或激烈讨论技术细节,或交换名片约定后续合作。声音此起彼伏,手势起伏如浪——他们仿佛被无形的纽带牵引,正合力托举、共同修缮着人类命运这座宏伟却亟待加固的建筑,彼此支撑,彼此拥抱。交流并不止步于会场。论坛结束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又组织部分与会中外嘉宾到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参观考察。20多家中外机构、使馆、商协会、企业的代表围绕CCUS项目技术落地、实际应用情况等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参观过程中,他们对美丽整洁的花园式工厂印象深刻,并多次“点赞”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

当阎晓峰会长“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的承诺在会场回响,当“联合行动倡议”的号召凝聚起全球同行的决心,一条清晰的路径已然铺就——唯有打破国界和分歧,让全世界共同分享最先进的技术、实施最有效的政策、采取最务实的行动,才能真正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全球建材同行,正以此论坛为新的起点,携手并肩,向着碳中和的未来坚定迈进。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杂志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辽宁瑞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辽ICP备19011512号-1辽公网安备 21120202000195号